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光圈的由來


光圈構造是由許多金屬片所組合而成的一個口徑,它有兩大功用,分別是控制『曝光量』與『影像效果』。在控制曝光量方面是由口徑大小來控制,在後面章節將會引述。至於影像效果是表現焦點前後所形成的景深效果,除了主體清晰之外,還能利用一些前景與背景影像來敘述主體,或呈現視覺上的效果。
光圈的符號以F 來表示,光圈的數值從1 開始。例如:F1、F1.4、F2.8、F5.6…等。那麼F1 的灿圈值代表什麼呢?F1 的光圈代表眼睛透過鏡頭所看到的明亮度跟沒有透過鏡頭所看到的明亮度是一樣的,所以就以此定義來做為光圈1 的標準。
假設有一個最大光圈值為1 的鏡頭,如果我們要把它的進光量減半,該怎麼做呢?因為光線是從鏡頭的光圈開口進來的,如果要把進光量減半,只要把光圈開口面積減半即可。因為面積和口徑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面積減半等於口徑減為1/ √ 2 =1/1.4,如果將進光量再減半( 減為1/4) 則口徑就減為1/2,依此類推,我們可以得到以下表各:
    進光量1 1/2 1/4 1/8 1/16 1/32 1/64
光圈面積1 1/2 1/4 1/8 1/16 1/32 1/64
光圈口徑1 1/1.4 1/2 1/2.8 1/4 1/5.6 1/8

圓周率πr2,其中r 為半徑

我們把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 稱為光圈的正級數。光圈的正級數每增加一級光圈面積減少一半,進光量也減半。這就是光圈正級數的由來:正級數每差一級進光量就減半。

光圈每次調小一級進光量就減半,反過來說光圈調大一級進光量就增加一倍,這樣的調整似乎不夠細緻,因此近代的現代電子相機在正級數之外,還使用了副級數,也就是在兩個正級數之間又加入了一個級數,稱中間級數或副級數。如:F1.2、F1.8、F2.5、F3.5、F4.5、F6.7、F9.5、F13、F19、F27…等,這些都是穿插在正級收中間的位置,以方便更細微的曝光控制。和快門級數一樣,現代的DSLR 也提供組光圈副級數(1/2 級和1/3 級刻度) 供使用者選用( 視機種而定),選用1/2 級數刻度時,效果較明顯,選用1/3 級數刻度則曝光控制更細緻。

from http://kulamo.sg1006.myweb.hinet.net/downloadfiles/tech_PDF/Aperture.pdf

0.95光圈較為人所熟悉的便有 Canon 於 1961 年 8 月配搭旁軸相機 7S 推出的 50mm F0.95,鏡頭以 50mm 的標準焦距,卻提供了 52.5mm 的有效光圈口徑,造出 f/0.95 的超大光圈(50/52.5 = 0.95),作為一支傳奇性鏡頭,難怪推出近半個世紀,依然具有一定的話題性。

from http://www.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5010






2 則留言:

  1. 伯大尼那張是你自己拍的嗎?晚上伯大尼的燈光很精彩呢!

    回覆刪除
  2. Nice picture on the Bethanie night scene but you paidtoo much attention on the color lights and missed out the interesting architecture. If you use wider lens and let us see more of the architecture, the whole picture would have been a lot better

    回覆刪除